這篇是我回家路上停留點的最後一篇

其實有在想說到底要不要寫

對我來說這些點吸引力不太夠

不過都來了,想說還是記錄一下好了^^


第一個點是「南澳神社」

不過就像照片裡的樣子,遺留下來的只剩下本殿的基座

和缺乏維護長滿雜草石磚地板

不過以景點吸引力來說

這裡就算維護了吸引力可能也還是不太足夠

從本殿基座往下看的樣子

神社的格局還保留著


接著是神社旁邊

「南澳聖若瑟天主堂」的圍牆

彩繪的應該是泰雅族的一些生活和文化

像是「紋面習俗」和「口簧琴」

依據原委會網頁的介紹

「紋面」具有族群、成人、成就、美觀等意義

就女子而言,代表善於織布,已經可以論及婚嫁的女子

就男子而言,是獵過首級

能夠勇敢獨當一面,保家衛社稷的標誌

男性一向刺額紋與頤紋,女性則刺額紋與頰紋

而「口簧琴」則是泰雅族人用於自娛、

男女訴情等場合使用的樂器


而泰雅族人傳統生活以狩獵、山田燒墾為主

織布技術發達,技巧繁複且花色精巧

其中以紅色象徵血液,具有生命力

可以避邪,故而喜好紅色服飾

服飾中多彩的橫線是通往祖先福地的彩虹橋

多變的菱紋,織者稱它為眼睛,代表無數祖靈的庇佑

接著到了「南澳聖若瑟天主堂」

天主堂創建於民國37年

由加拿大籍神父華思儉一磚一石辛苦建立

建築的部份,包含洗石子外牆、簡樸素雅的「禮拜堂」



和紅磚磚牆、白色廊柱及西式拱窗

很有異國風味的「神職人員宿舍」

這兩棟建築風格完全不同

不過我都還蠻喜歡的^^

最後我來到了「羅大春開路紀念碑」

會想來這裡是因為這是一塊清代遺留下來的石碑



同治13年(1874年),日本藉口

琉球船難者遭原住民殺害而入侵台灣(牡丹社事件)

才引起清廷對台灣的重視

急忙派遣欽差大臣沈葆楨赴台加強防務

沈葆楨「開山撫番」的政策下

羅大春被召至台灣北部進行北路

(蘇澳至花蓮港)的開鑿工程

這條北路後來被稱為「蘇花古道」

也就是現在蘇花公路的前身

而這個石碑則是將開路的過程紀錄下來而保留至今

最後是這幾個點的分佈圖啦

其實南澳原本還有安排「莎韻之鐘」和「莎韻紀念碑」

不過因為我去的時候午後開始下雨

為了安全想說還是趕快通過蘇花

所以後面安排的停留點也全部取消啦

(也造成隔天從花蓮回台東也怕午後下雨而快速通過)

這次從蘇花到台東的文章告一段落啦

我們下篇文章見囉^^


 

【00981805,拍攝時間:2018年05月】

arrow
arrow

    三木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